营口刻章,营口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
更新:2025-02-01 07:02 编号:31916707 发布IP:112.96.228.151 浏览:19次详细介绍
营口刻章,营口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营口
邓散木治印“”:这枚印章由书法家、金石家邓散木于1963年8月,用寿山田黄石为所刻。印呈立方体,明黄色,顶部镂空琢双龙,又称“龙纽大印”。印的一侧刻有“1963年8月,敬献毛主席,散木瑑时六十有六”。其印文在章法上独具匠心,繁体“”三字从右往左依次排列,“泽”字三点从左边挪到了右下端,使详略更为得当,结构更为严谨,布局更为优美。笔画较少的“毛”字的Zui后一笔反向倒旋,寓“反手掌乾坤”之意,从布局上填补了“泽”字右上端空白。原存于中南海,1990年回归故里,由韶山同志纪念馆珍藏。
陈巨来治印“湘潭”: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请陈巨来所刻。陈巨来13岁就开始刻印,平生治印逾三万方,其篆刻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此印以白文布局,雄壮浑厚,大气磅礴。
傅抱石治印“印”:1959年,傅抱石为方便在他和关山月共同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巨幅画题字时落款所用,而精心准备的一枚印章。此印寿山石质,取法汉印风格,刚健朴茂,平方正直,极有气势。
吴朴治印“毛氏藏书”:这是一方用得较多的印章,为朱文“毛氏藏书”印。由上海金石名家吴朴于1963年所刻,他考虑到毛主席藏书多、盖印多,印面易磨损且需上下线条一致,故而选定铁线篆。对其非常满意,在许多藏书上都钤有此印。
齐白石治印“”“润之”:1949年,齐白石用一对名贵的雕有狮子滚绣球钮的寿山石,精心镌刻了朱文“润之”和白文“”印各一方。这两方印章法大开大合、俯仰有致,单刀冲刻、极有气势。
谢梅奴治印“印”“润之”:谢梅奴有“篆刻王”之称,他刻的白文“印”以回文排列布式,寓巧于拙,雄浑苍劲;朱文“润之”细文粗边,结体流丽,颇具周秦玺印神韵。谢梅奴在1948年还曾将《沁园春·雪》的内容刻在印章上,整套印章共30多方,这是当时问世的第一组诗词篆刻作品。解放后,此套印章由湖南省人民政府送给了毛主席,现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钱君匋治印“印”“毛氏藏书”:上海解放不久,钱君匋怀着崇敬之情给篆刻了一方“印”,并通过当时的文化部长沈雁冰(茅盾)转赠给。后来,又通过上海博物馆找到钱君匋,请其刻了一方“毛氏藏书”朱文印。
刘博琴治印“毛氏藏书”:1949年,北京金石名家刘博琴受人之托,为刻过一方长方形的朱文“毛氏藏书”印。在此之前刘博琴也曾为毛主席治过印,1937年七七事变后,有人曾请他刻一枚“润之”印章送给远方的朋友,他精心刻制了这枚印章。北平解放后,他才知道“润之”就是。刘博琴所刻的这方印章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部分书籍上钤盖。
在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印章作品。如果你对特定篆刻家或历史时期的作品感兴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以欣赏更多的印章艺术。
篆刻,这一门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在数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既彰于庙堂,亦显于民间,是镌刻在中华艺术文脉上的古老印记。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和制章人在印章上谱写着诗情画意,让每一枚印章都独具匠心。
苏东河是北京市一位篆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便在陈左黄、蒋维崧、韩天衡等书法和篆刻名家指导下学习篆刻,作品以工稳印中的细朱文、九叠篆印等古玺印为主。经过多年研习,他致力于创新和传播篆刻文化,将篆刻与时代相结合,努力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篆刻作品。
篆刻一块印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般有了构思还不能马上动手,要先在脑海中构图。边框需用尺子画直线,而苏东河已经把自己的手训练成了一把活尺子。章面画完之后开始进行雕刻,篆刻的工具一般有十几种之多,用于不同的工序使用。一般印章石的硬度是摩氏2- 4度,而刻刀为7度左右,能够轻易对石材进行雕刻。
印章的篆法、章法,Zui后均要通过刀法来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成功作品的。好的刀法讲究下刀稳准,出刀明确,既要求篆法与章法统一,又要在细节处寻求微妙变化。
除了刀法,还要心手一致,一边落刀一边感受石头的质感和印文逐渐浮现过程的变化。刀感、手感与心意相通,才能让这方寸天地赋有独特艺术生命。布局疏密犹如天成,初次篆刻好后要将印章盖印出来,这一步叫作“钤印”。
钤印的作用,是检查印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发现瑕疵,需要修改补刀,在保留刀法的情况下,将印章不符合初衷的笔画进行修改,Zui终印出Zui完美的印章效果。但一枚印章并没有就此完成,还要为其镌刻边款,边款内容一般有章名、时间和署名,印文与边款相互映衬,对印章而言是一种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双重升华。
《宁夏故事|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任振斌匠心篆刻先烈诗章》(宁夏日报2024年报道)
(部分内容)宁夏贺兰石印章篆刻技艺传承人任振斌,默默坚守5年,用一双巧手精雕细刻,制作完成90幅以先烈诗词为主题的篆刻作品,再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生动历史、一个个鲜活真实的高尚灵魂。任振斌将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热爱,也向人们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广州工人运动之一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这幅作品上方的绝笔诗用篆刻艺术形式展现,作品下方周文雍与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形象,选用木版画艺术形式雕刻拓印。大部分作品都有先烈肖像印,用崇敬的心刻出革命先烈的精气神。”展出现场,任振斌向观展者逐一讲解篆刻艺术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诗词内容、篆刻基本技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展出的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篆刻而成,文字采用了甲骨文、大篆、小篆,学习古代玺印、秦汉印章、历代篆刻艺术的创作风格,还借鉴碑刻、瓦当文、古砖文、铜镜铭文的艺术形式,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45年。每当一枚印章篆刻完成,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一种成就感油生。有时刚离开工作室,又忍不住跑回去再研读、修改或重新设计,直到满意为止。”对任振斌来说,展出的每幅作品都有感人故事,难以忘怀。
刻章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刻章艺术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多样应用,通过分析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阐述刻章艺术如何为现代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结合具体的设计案例,展现其在平面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揭示刻章艺术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所产生的独特魅力。
一、引言
刻章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设计的浪潮中,刻章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精湛的工艺技巧,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刻章艺术的特点
(一)线条的表现力
刻章中的线条刚柔并济,粗细变化丰富,能够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味。
例如,在传统的篆书刻章中,线条婉转流畅,体现出古朴典雅的气质。
(二)空间布局的巧妙性
刻章通过对文字或图案的巧妙布局,营造出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空间效果。
如在一些复杂的多字印章中,通过合理安排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和位置,达到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三)材质与刀法的独特性
不同的材质如石材、木材、橡胶等,结合多样的刀法,如阴刻、阳刻、冲刀、切刀等,赋予刻章丰富的质感和表现力。
三、刻章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领域
(一)平面设计
海报设计
刻章元素的运用能够增加海报的艺术感和文化底蕴。比如,以刻章形式呈现的主题文字,醒目而富有个性。
例如,一场传统文化主题的海报,将活动名称以篆书刻章的形式展现,搭配简洁的背景,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书籍装帧
封面或扉页上的刻章图案可以提升书籍的品质和独特性。
如一本古典文学书籍,在封面使用一个精美的刻章图案作为装饰,瞬间吸引读者的目光。
(二)包装设计
礼品包装
刻章式的标志或图案能够使礼品包装更具档次和文化内涵。
比如一款高档茶叶的包装,运用刻章风格的品牌标志,展现出产品的精致与传统韵味。
食品包装
通过刻章元素传达产品的地域特色或传统工艺。
例如,一款地方特色小吃的包装,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刻章图案,强化消费者对产品的地域认知。
(三)标志设计
企业标志
以刻章形式设计的企业标志,能够展现企业的稳重、诚信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像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企业,其标志采用刻章风格,体现了企业对传统的传承和坚守。
品牌标志
刻章元素可以为品牌注入独特的个性和故事性。
比如一个时尚品牌,将品牌名称以现代感的刻章形式呈现,既体现了时尚创新,又蕴含了文化底蕴。
四、刻章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优势
(一)增强文化认同感
刻章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共鸣,使设计更具亲和力和认同感。
(二)提升设计的独特性
在众多设计作品中,刻章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关注。
(三)传递细腻的情感
刻章艺术中的每一刀、每一线条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用心,能够更细腻地传达设计的情感内涵。
五、应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某文化活动的视觉形象设计
该设计以刻章艺术为核心元素,将活动主题以篆书刻章的形式呈现,并巧妙地运用了刻章的空间布局和线条变化,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富有文化底蕴的氛围。整个设计在活动宣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吸引了众多参与者。
(二)案例二:某品牌茶叶的包装设计
包装上运用了传统的刻章图案,结合现代的色彩搭配和材质选择,既展现了茶叶的高品质,又传递了品牌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这款包装在市场上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
刻章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为现代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设计师们应充分挖掘刻章艺术的潜力,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刻章艺术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教授学生刻章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刻章的基本技法,如阴刻、阳刻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刻章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
阴刻和阳刻的基本技法。
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刻章作品。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刻刀的力度和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刻制效果。
帮助学生在刻制过程中处理细节,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刻章艺术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等基础知识。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刻章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刻制印章,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思路,相互交流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刻刀、印石、印泥、砂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展示台等。
教学课件:包含刻章艺术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内容的 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精美的刻章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刻章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刻章的艺术特点。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介绍刻章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 PPT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刻章作品。
讲解刻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刻刀的种类、印石的选择等,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详细讲解刻章的基本技法,包括阴刻、阳刻的特点和操作方法,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例进行说明。
(三)教师示范(10 分钟)
教师在展示台上现场示范刻制一枚简单的印章,边刻边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强调刻刀的握法、用力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错误。
(四)学生实践(45 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用铅笔在印石上进行初步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和刻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刻刀。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 分钟)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印章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刻章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和学生的实践情况。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刻章,提高自己的技艺。
六、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枚更复杂的印章。
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展览,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刻章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刻刀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中国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以下是其主要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与三代——印章的萌芽与形成: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已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其较高的“刻字”水平为印章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受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在陶拍上刻纹饰,而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相关,其作用是证明物归谁主。到了西周,随着商品经济出现,玺印开始具有凭信作用。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古玺的百花齐放:这一时期诸侯割据、思想活跃,印章从人际间交往的凭证逐渐登上政治舞台,苏秦佩六国相印游说诸国便是例证。各国的官私印章在书体、材质、尺寸、形状等方面均无特殊定制,其文字奇诡难辨、章法参差错落,反映出印人自由地将审美情趣注入创作,使印章呈现出自然、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
秦代——印章艺术在统一规范中发展:秦统一六国后,为体现王权尊贵,只有皇帝所用的印章称“玺”,用玉制作;臣民使用的印章称“印”,用金、银、铜等制作。入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中的“摹印篆”(秦小篆的一种),印章风格趋于古朴平整。
汉代——成熟期印章艺术的广泛应用:汉朝基本沿袭秦制,儒家治国思想逐步形成,典章制度更加完善。为方便统治者的体现及公私间交往,专门创造了“缪篆”用于印章。缪篆简便易识,笔画横平竖直,方中带圆,在印章章法中易体现伸缩挪让、顾盼呼应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儒家的中庸哲理,奠定了汉代印章在中国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汉代官印分文官印和武官印,文官用铸印,武官用凿印。
魏、晋、南北朝——动乱期印章艺术的衰落与生机: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印章艺术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隋唐——转型期印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探索: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官府文书逐渐弃简牍而改用纸帛,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的做法开始流行。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普遍使用,印压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使用更清晰醒目。隋朝统一后将官印新体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印章作用从封缄简牍演变为签署文书。印章在尺寸、重量、印纽及使用方式等方面也有变化,导致收纳方式从秦汉私人保管的印囊演变为隋唐官府存放的印匣。
五代、两宋与辽金——官私印的板滞与自由两极分化:唐宋是书法、绘画的鼎盛时期,但印章风格与秦汉时期有较大不同。宋代官印广泛使用七叠篆、九叠篆,印面硕大,风格变为边宽厚重的细朱文印,钤于官防文告上的大红印章彰显出森严威猛的气派。唐宋民间印章仍存汉印遗风,其左盘右绕的叠文篆为明清文人刻印提供了启示。
元代——通俗与复古的分道扬镳及各成异趣:宋末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頫自篆印文,与Zui早的印学理论家吾丘衍提倡的以汉印为的审美观被元代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奠定了文人刻印以汉印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明代——尚意思想的入印与流派的诞生:明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思想界个性解放思潮兴起,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印人的文化品味不断提高,与文人来往密切,印材变革和功能变化也使印章的“文人品味”成为可能。印人把“工匠化”的技术赋予文人品味,使印章成为文人书斋、案头的清玩,文人也更多地参与到印章艺术实践中,印人和文人的身份逐渐融合。“工人印”与“文人印”的分野逐渐形成,文人和工匠在印章上的合作赋予了印章艺术新的内涵,并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
清代——印外求印形成印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艺术思想的碰撞、渗透和衍生,也推动了印章艺术的繁荣和转型。一些失意文人、书画家介入印章创作,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及书法、绘画的某些因素融入其中,使印章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面貌,并产生了浙、皖等诸多流派,流派间相互渗透,将印章艺术推向高峰。此时“印章”已发展为“篆刻”艺术。
民国时期——印学的独立意识加强与学科化的雏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芳争艳与独立学科的建树:1955年明确了国家机关印章为圆形,并规定了相关印章的尺度、样式和制发办法等。随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圆形印章成为社会各层次印章的主体和主流。而西泠印社的成立以及印学博物馆的落成等,对中国印学的发展、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代篆刻与现代印风的时间概念相对模糊。当代篆刻大概从上个世纪“文革”结束至90年代初中期,其人物韩天衡确定了“奇中见平、动中寓静”“雄”“奇”“变”“韵”的主攻方向,将草篆和写意画的特点引入创作。90年代初中期至今则属于现代印风时期,这一时期的中青年印人和爱好者兴起了流行印风,他们个性张扬,但部分人缺少传统印学功底和必备的文化素养。
中国印章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民族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营口刻章,营口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
邓散木治印“”:这枚印章由书法家、金石家邓散木于1963年8月,用寿山田黄石为所刻。印呈立方体,明黄色,顶部镂空琢双龙,又称“龙纽大印”。印的一侧刻有“1963年8月,敬献毛主席,散木瑑时六十有六”。其印文在章法上独具匠心,繁体“”三字从右往左依次排列,“泽”字三点从左边挪到了右下端,使详略更为得当,结构更为严谨,布局更为优美。笔画较少的“毛”字的Zui后一笔反向倒旋,寓“反手掌乾坤”之意,从布局上填补了“泽”字右上端空白。原存于中南海,1990年回归故里,由韶山同志纪念馆珍藏。
陈巨来治印“湘潭”: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请陈巨来所刻。陈巨来13岁就开始刻印,平生治印逾三万方,其篆刻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此印以白文布局,雄壮浑厚,大气磅礴。
傅抱石治印“印”:1959年,傅抱石为方便在他和关山月共同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巨幅画题字时落款所用,而精心准备的一枚印章。此印寿山石质,取法汉印风格,刚健朴茂,平方正直,极有气势。
吴朴治印“毛氏藏书”:这是一方用得较多的印章,为朱文“毛氏藏书”印。由上海金石名家吴朴于1963年所刻,他考虑到毛主席藏书多、盖印多,印面易磨损且需上下线条一致,故而选定铁线篆。对其非常满意,在许多藏书上都钤有此印。
齐白石治印“”“润之”:1949年,齐白石用一对名贵的雕有狮子滚绣球钮的寿山石,精心镌刻了朱文“润之”和白文“”印各一方。这两方印章法大开大合、俯仰有致,单刀冲刻、极有气势。
谢梅奴治印“印”“润之”:谢梅奴有“篆刻王”之称,他刻的白文“印”以回文排列布式,寓巧于拙,雄浑苍劲;朱文“润之”细文粗边,结体流丽,颇具周秦玺印神韵。谢梅奴在1948年还曾将《沁园春·雪》的内容刻在印章上,整套印章共30多方,这是当时问世的第一组诗词篆刻作品。解放后,此套印章由湖南省人民政府送给了毛主席,现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钱君匋治印“印”“毛氏藏书”:上海解放不久,钱君匋怀着崇敬之情给篆刻了一方“印”,并通过当时的文化部长沈雁冰(茅盾)转赠给。后来,又通过上海博物馆找到钱君匋,请其刻了一方“毛氏藏书”朱文印。
刘博琴治印“毛氏藏书”:1949年,北京金石名家刘博琴受人之托,为刻过一方长方形的朱文“毛氏藏书”印。在此之前刘博琴也曾为毛主席治过印,1937年七七事变后,有人曾请他刻一枚“润之”印章送给远方的朋友,他精心刻制了这枚印章。北平解放后,他才知道“润之”就是。刘博琴所刻的这方印章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部分书籍上钤盖。
在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印章作品。如果你对特定篆刻家或历史时期的作品感兴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以欣赏更多的印章艺术。
邓散木治印“”:这枚印章由书法家、金石家邓散木于1963年8月,用寿山田黄石为所刻。印呈立方体,明黄色,顶部镂空琢双龙,又称“龙纽大印”。印的一侧刻有“1963年8月,敬献毛主席,散木瑑时六十有六”。其印文在章法上独具匠心,繁体“”三字从右往左依次排列,“泽”字三点从左边挪到了右下端,使详略更为得当,结构更为严谨,布局更为优美。笔画较少的“毛”字的Zui后一笔反向倒旋,寓“反手掌乾坤”之意,从布局上填补了“泽”字右上端空白。原存于中南海,1990年回归故里,由韶山同志纪念馆珍藏。
陈巨来治印“湘潭”: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请陈巨来所刻。陈巨来13岁就开始刻印,平生治印逾三万方,其篆刻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此印以白文布局,雄壮浑厚,大气磅礴。
傅抱石治印“印”:1959年,傅抱石为方便在他和关山月共同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巨幅画题字时落款所用,而精心准备的一枚印章。此印寿山石质,取法汉印风格,刚健朴茂,平方正直,极有气势。
吴朴治印“毛氏藏书”:这是一方用得较多的印章,为朱文“毛氏藏书”印。由上海金石名家吴朴于1963年所刻,他考虑到毛主席藏书多、盖印多,印面易磨损且需上下线条一致,故而选定铁线篆。对其非常满意,在许多藏书上都钤有此印。
齐白石治印“”“润之”:1949年,齐白石用一对名贵的雕有狮子滚绣球钮的寿山石,精心镌刻了朱文“润之”和白文“”印各一方。这两方印章法大开大合、俯仰有致,单刀冲刻、极有气势。
谢梅奴治印“印”“润之”:谢梅奴有“篆刻王”之称,他刻的白文“印”以回文排列布式,寓巧于拙,雄浑苍劲;朱文“润之”细文粗边,结体流丽,颇具周秦玺印神韵。谢梅奴在1948年还曾将《沁园春·雪》的内容刻在印章上,整套印章共30多方,这是当时问世的第一组诗词篆刻作品。解放后,此套印章由湖南省人民政府送给了毛主席,现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钱君匋治印“印”“毛氏藏书”:上海解放不久,钱君匋怀着崇敬之情给篆刻了一方“印”,并通过当时的文化部长沈雁冰(茅盾)转赠给。后来,又通过上海博物馆找到钱君匋,请其刻了一方“毛氏藏书”朱文印。
刘博琴治印“毛氏藏书”:1949年,北京金石名家刘博琴受人之托,为刻过一方长方形的朱文“毛氏藏书”印。在此之前刘博琴也曾为毛主席治过印,1937年七七事变后,有人曾请他刻一枚“润之”印章送给远方的朋友,他精心刻制了这枚印章。北平解放后,他才知道“润之”就是。刘博琴所刻的这方印章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部分书籍上钤盖。
在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印章作品。如果你对特定篆刻家或历史时期的作品感兴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以欣赏更多的印章艺术。
篆刻,这一门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在数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既彰于庙堂,亦显于民间,是镌刻在中华艺术文脉上的古老印记。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和制章人在印章上谱写着诗情画意,让每一枚印章都独具匠心。
苏东河是北京市一位篆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便在陈左黄、蒋维崧、韩天衡等书法和篆刻名家指导下学习篆刻,作品以工稳印中的细朱文、九叠篆印等古玺印为主。经过多年研习,他致力于创新和传播篆刻文化,将篆刻与时代相结合,努力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篆刻作品。
篆刻一块印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般有了构思还不能马上动手,要先在脑海中构图。边框需用尺子画直线,而苏东河已经把自己的手训练成了一把活尺子。章面画完之后开始进行雕刻,篆刻的工具一般有十几种之多,用于不同的工序使用。一般印章石的硬度是摩氏2- 4度,而刻刀为7度左右,能够轻易对石材进行雕刻。
印章的篆法、章法,Zui后均要通过刀法来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成功作品的。好的刀法讲究下刀稳准,出刀明确,既要求篆法与章法统一,又要在细节处寻求微妙变化。
除了刀法,还要心手一致,一边落刀一边感受石头的质感和印文逐渐浮现过程的变化。刀感、手感与心意相通,才能让这方寸天地赋有独特艺术生命。布局疏密犹如天成,初次篆刻好后要将印章盖印出来,这一步叫作“钤印”。
钤印的作用,是检查印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发现瑕疵,需要修改补刀,在保留刀法的情况下,将印章不符合初衷的笔画进行修改,Zui终印出Zui完美的印章效果。但一枚印章并没有就此完成,还要为其镌刻边款,边款内容一般有章名、时间和署名,印文与边款相互映衬,对印章而言是一种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双重升华。
《宁夏故事|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任振斌匠心篆刻先烈诗章》(宁夏日报2024年报道)
(部分内容)宁夏贺兰石印章篆刻技艺传承人任振斌,默默坚守5年,用一双巧手精雕细刻,制作完成90幅以先烈诗词为主题的篆刻作品,再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生动历史、一个个鲜活真实的高尚灵魂。任振斌将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热爱,也向人们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广州工人运动之一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这幅作品上方的绝笔诗用篆刻艺术形式展现,作品下方周文雍与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形象,选用木版画艺术形式雕刻拓印。大部分作品都有先烈肖像印,用崇敬的心刻出革命先烈的精气神。”展出现场,任振斌向观展者逐一讲解篆刻艺术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诗词内容、篆刻基本技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展出的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篆刻而成,文字采用了甲骨文、大篆、小篆,学习古代玺印、秦汉印章、历代篆刻艺术的创作风格,还借鉴碑刻、瓦当文、古砖文、铜镜铭文的艺术形式,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45年。每当一枚印章篆刻完成,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一种成就感油生。有时刚离开工作室,又忍不住跑回去再研读、修改或重新设计,直到满意为止。”对任振斌来说,展出的每幅作品都有感人故事,难以忘怀。
刻章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刻章艺术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多样应用,通过分析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阐述刻章艺术如何为现代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结合具体的设计案例,展现其在平面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揭示刻章艺术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所产生的独特魅力。
一、引言
刻章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设计的浪潮中,刻章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精湛的工艺技巧,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刻章艺术的特点
(一)线条的表现力
刻章中的线条刚柔并济,粗细变化丰富,能够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味。
例如,在传统的篆书刻章中,线条婉转流畅,体现出古朴典雅的气质。
(二)空间布局的巧妙性
刻章通过对文字或图案的巧妙布局,营造出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空间效果。
如在一些复杂的多字印章中,通过合理安排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和位置,达到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三)材质与刀法的独特性
不同的材质如石材、木材、橡胶等,结合多样的刀法,如阴刻、阳刻、冲刀、切刀等,赋予刻章丰富的质感和表现力。
三、刻章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领域
(一)平面设计
海报设计
刻章元素的运用能够增加海报的艺术感和文化底蕴。比如,以刻章形式呈现的主题文字,醒目而富有个性。
例如,一场传统文化主题的海报,将活动名称以篆书刻章的形式展现,搭配简洁的背景,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书籍装帧
封面或扉页上的刻章图案可以提升书籍的品质和独特性。
如一本古典文学书籍,在封面使用一个精美的刻章图案作为装饰,瞬间吸引读者的目光。
(二)包装设计
礼品包装
刻章式的标志或图案能够使礼品包装更具档次和文化内涵。
比如一款高档茶叶的包装,运用刻章风格的品牌标志,展现出产品的精致与传统韵味。
食品包装
通过刻章元素传达产品的地域特色或传统工艺。
例如,一款地方特色小吃的包装,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刻章图案,强化消费者对产品的地域认知。
(三)标志设计
企业标志
以刻章形式设计的企业标志,能够展现企业的稳重、诚信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像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企业,其标志采用刻章风格,体现了企业对传统的传承和坚守。
品牌标志
刻章元素可以为品牌注入独特的个性和故事性。
比如一个时尚品牌,将品牌名称以现代感的刻章形式呈现,既体现了时尚创新,又蕴含了文化底蕴。
四、刻章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优势
(一)增强文化认同感
刻章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共鸣,使设计更具亲和力和认同感。
(二)提升设计的独特性
在众多设计作品中,刻章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关注。
(三)传递细腻的情感
刻章艺术中的每一刀、每一线条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用心,能够更细腻地传达设计的情感内涵。
五、应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某文化活动的视觉形象设计
该设计以刻章艺术为核心元素,将活动主题以篆书刻章的形式呈现,并巧妙地运用了刻章的空间布局和线条变化,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富有文化底蕴的氛围。整个设计在活动宣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吸引了众多参与者。
(二)案例二:某品牌茶叶的包装设计
包装上运用了传统的刻章图案,结合现代的色彩搭配和材质选择,既展现了茶叶的高品质,又传递了品牌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这款包装在市场上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
刻章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为现代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设计师们应充分挖掘刻章艺术的潜力,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刻章艺术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教授学生刻章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刻章的基本技法,如阴刻、阳刻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刻章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
阴刻和阳刻的基本技法。
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刻章作品。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刻刀的力度和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刻制效果。
帮助学生在刻制过程中处理细节,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刻章艺术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等基础知识。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刻章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刻制印章,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思路,相互交流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刻刀、印石、印泥、砂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展示台等。
教学课件:包含刻章艺术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内容的 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精美的刻章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刻章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刻章的艺术特点。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介绍刻章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 PPT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刻章作品。
讲解刻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刻刀的种类、印石的选择等,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详细讲解刻章的基本技法,包括阴刻、阳刻的特点和操作方法,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例进行说明。
(三)教师示范(10 分钟)
教师在展示台上现场示范刻制一枚简单的印章,边刻边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强调刻刀的握法、用力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错误。
(四)学生实践(45 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用铅笔在印石上进行初步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和刻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刻刀。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 分钟)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印章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刻章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和学生的实践情况。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刻章,提高自己的技艺。
六、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枚更复杂的印章。
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展览,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刻章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刻刀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中国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以下是其主要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与三代——印章的萌芽与形成: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已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其较高的“刻字”水平为印章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受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在陶拍上刻纹饰,而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相关,其作用是证明物归谁主。到了西周,随着商品经济出现,玺印开始具有凭信作用。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古玺的百花齐放:这一时期诸侯割据、思想活跃,印章从人际间交往的凭证逐渐登上政治舞台,苏秦佩六国相印游说诸国便是例证。各国的官私印章在书体、材质、尺寸、形状等方面均无特殊定制,其文字奇诡难辨、章法参差错落,反映出印人自由地将审美情趣注入创作,使印章呈现出自然、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
秦代——印章艺术在统一规范中发展:秦统一六国后,为体现王权尊贵,只有皇帝所用的印章称“玺”,用玉制作;臣民使用的印章称“印”,用金、银、铜等制作。入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中的“摹印篆”(秦小篆的一种),印章风格趋于古朴平整。
汉代——成熟期印章艺术的广泛应用:汉朝基本沿袭秦制,儒家治国思想逐步形成,典章制度更加完善。为方便统治者的体现及公私间交往,专门创造了“缪篆”用于印章。缪篆简便易识,笔画横平竖直,方中带圆,在印章章法中易体现伸缩挪让、顾盼呼应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儒家的中庸哲理,奠定了汉代印章在中国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汉代官印分文官印和武官印,文官用铸印,武官用凿印。
魏、晋、南北朝——动乱期印章艺术的衰落与生机: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印章艺术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隋唐——转型期印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探索: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官府文书逐渐弃简牍而改用纸帛,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的做法开始流行。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普遍使用,印压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使用更清晰醒目。隋朝统一后将官印新体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印章作用从封缄简牍演变为签署文书。印章在尺寸、重量、印纽及使用方式等方面也有变化,导致收纳方式从秦汉私人保管的印囊演变为隋唐官府存放的印匣。
五代、两宋与辽金——官私印的板滞与自由两极分化:唐宋是书法、绘画的鼎盛时期,但印章风格与秦汉时期有较大不同。宋代官印广泛使用七叠篆、九叠篆,印面硕大,风格变为边宽厚重的细朱文印,钤于官防文告上的大红印章彰显出森严威猛的气派。唐宋民间印章仍存汉印遗风,其左盘右绕的叠文篆为明清文人刻印提供了启示。
元代——通俗与复古的分道扬镳及各成异趣:宋末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頫自篆印文,与Zui早的印学理论家吾丘衍提倡的以汉印为的审美观被元代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奠定了文人刻印以汉印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明代——尚意思想的入印与流派的诞生:明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思想界个性解放思潮兴起,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印人的文化品味不断提高,与文人来往密切,印材变革和功能变化也使印章的“文人品味”成为可能。印人把“工匠化”的技术赋予文人品味,使印章成为文人书斋、案头的清玩,文人也更多地参与到印章艺术实践中,印人和文人的身份逐渐融合。“工人印”与“文人印”的分野逐渐形成,文人和工匠在印章上的合作赋予了印章艺术新的内涵,并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
清代——印外求印形成印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艺术思想的碰撞、渗透和衍生,也推动了印章艺术的繁荣和转型。一些失意文人、书画家介入印章创作,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及书法、绘画的某些因素融入其中,使印章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面貌,并产生了浙、皖等诸多流派,流派间相互渗透,将印章艺术推向高峰。此时“印章”已发展为“篆刻”艺术。
民国时期——印学的独立意识加强与学科化的雏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芳争艳与独立学科的建树:1955年明确了国家机关印章为圆形,并规定了相关印章的尺度、样式和制发办法等。随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圆形印章成为社会各层次印章的主体和主流。而西泠印社的成立以及印学博物馆的落成等,对中国印学的发展、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代篆刻与现代印风的时间概念相对模糊。当代篆刻大概从上个世纪“文革”结束至90年代初中期,其人物韩天衡确定了“奇中见平、动中寓静”“雄”“奇”“变”“韵”的主攻方向,将草篆和写意画的特点引入创作。90年代初中期至今则属于现代印风时期,这一时期的中青年印人和爱好者兴起了流行印风,他们个性张扬,但部分人缺少传统印学功底和必备的文化素养。
中国印章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民族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营口刻章,营口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
邓散木治印“”:这枚印章由书法家、金石家邓散木于1963年8月,用寿山田黄石为所刻。印呈立方体,明黄色,顶部镂空琢双龙,又称“龙纽大印”。印的一侧刻有“1963年8月,敬献毛主席,散木瑑时六十有六”。其印文在章法上独具匠心,繁体“”三字从右往左依次排列,“泽”字三点从左边挪到了右下端,使详略更为得当,结构更为严谨,布局更为优美。笔画较少的“毛”字的Zui后一笔反向倒旋,寓“反手掌乾坤”之意,从布局上填补了“泽”字右上端空白。原存于中南海,1990年回归故里,由韶山同志纪念馆珍藏。
陈巨来治印“湘潭”: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请陈巨来所刻。陈巨来13岁就开始刻印,平生治印逾三万方,其篆刻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此印以白文布局,雄壮浑厚,大气磅礴。
傅抱石治印“印”:1959年,傅抱石为方便在他和关山月共同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巨幅画题字时落款所用,而精心准备的一枚印章。此印寿山石质,取法汉印风格,刚健朴茂,平方正直,极有气势。
吴朴治印“毛氏藏书”:这是一方用得较多的印章,为朱文“毛氏藏书”印。由上海金石名家吴朴于1963年所刻,他考虑到毛主席藏书多、盖印多,印面易磨损且需上下线条一致,故而选定铁线篆。对其非常满意,在许多藏书上都钤有此印。
齐白石治印“”“润之”:1949年,齐白石用一对名贵的雕有狮子滚绣球钮的寿山石,精心镌刻了朱文“润之”和白文“”印各一方。这两方印章法大开大合、俯仰有致,单刀冲刻、极有气势。
谢梅奴治印“印”“润之”:谢梅奴有“篆刻王”之称,他刻的白文“印”以回文排列布式,寓巧于拙,雄浑苍劲;朱文“润之”细文粗边,结体流丽,颇具周秦玺印神韵。谢梅奴在1948年还曾将《沁园春·雪》的内容刻在印章上,整套印章共30多方,这是当时问世的第一组诗词篆刻作品。解放后,此套印章由湖南省人民政府送给了毛主席,现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钱君匋治印“印”“毛氏藏书”:上海解放不久,钱君匋怀着崇敬之情给篆刻了一方“印”,并通过当时的文化部长沈雁冰(茅盾)转赠给。后来,又通过上海博物馆找到钱君匋,请其刻了一方“毛氏藏书”朱文印。
刘博琴治印“毛氏藏书”:1949年,北京金石名家刘博琴受人之托,为刻过一方长方形的朱文“毛氏藏书”印。在此之前刘博琴也曾为毛主席治过印,1937年七七事变后,有人曾请他刻一枚“润之”印章送给远方的朋友,他精心刻制了这枚印章。北平解放后,他才知道“润之”就是。刘博琴所刻的这方印章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部分书籍上钤盖。
在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印章作品。如果你对特定篆刻家或历史时期的作品感兴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以欣赏更多的印章艺术。
公司新闻
- 长海刻章|长海合同章、公章、财务章长海刻章|长海合同章、公章、财务章长海王燕云的“禅”系列篆刻作品:王燕云号京西翁... 2025-01-17
- 南安刻章|南安合同章、公章、财务章南安刻章|南安合同章、公章、财务章南安《神秘的印章》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古董店... 2025-01-17
- 泰州刻章|泰州合同章、公章、财务章泰州刻章|泰州合同章、公章、财务章泰州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玺印,具有战国文字圆转... 2025-01-17
- 海原刻章|海原合同章、公章、财务章海原刻章|海原合同章、公章、财务章海原尧授天赤帝符玺:汉代纬书《春秋合诚图》记载... 2025-01-17
- 柳南刻章|柳南合同章、公章、财务章柳南刻章|柳南合同章、公章、财务章柳南从前,有一个小小的刻章铺子,坐落在繁华都市... 2025-01-17
我们的其他产品
- 晋城刻章,晋城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100.00元/大铭印章
品牌:大铭刻章 - 西城刻章,西城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100.00元/大铭印章
品牌:大铭刻章 - 延安刻章,延安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100.00元/大铭印章
品牌:大铭刻章 - 枣庄刻章,枣庄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100.00元/大铭印章
品牌:大铭刻章 - 南昌刻章,南昌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100.00元/大铭印章
品牌:大铭刻章 - 包头刻章,包头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100.00元/大铭印章
品牌:大铭刻章 - 泉州刻章,泉州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100.00元/大铭印章
品牌:大铭刻章 - 三门峡刻章,三门峡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100.00元/大铭印章
品牌:大铭刻章 - 德州刻章,德州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100.00元/大铭印章
品牌:大铭刻章 - 咸阳刻章,咸阳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100.00元/大铭印章
品牌:大铭刻章